作者:相忘于江湖
声明:兵说原创首发,已开通全网维权,抄袭洗稿搬运必究
解放战争初期,陈毅在华东战场遇到挫折。
一是在朝阳集胜利后的泗县攻坚;还有一个,是山野和华中野战军在战略配合上出现失误,导致两淮(淮阴、淮安)相继失守。
其中一个后果,是华东军事一把手陈毅受到批评和质疑。
华中新四军的几个元老,联名向延安的主席“告御状”。时至今日,还有文章说陈毅“不到半年六战五败”,所以“差点被徐向前取代”。
那么,粟裕后来负责军事指挥,是否是因为陈毅的“六战五败”呢?
图片
【抗战时期的陈毅、粟裕】
一、陈毅主持华东军事并非主席指定
抗战胜利以后,主席给陈毅的定位就是“华中旗帜”。
所谓“旗帜”,实际上就是一把手。用主席的话说,就是“在司令部下下围棋、摆摆龙门阵”。换言之,离开华中两年的陈毅,本来就是战略上的领导人,由粟裕、谭震林等人具体指挥打仗。
但是,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。由于抢占东北的需要,林总赶往山东途中改道北上,陈毅也紧急前往山东接替罗荣桓。这一变化,出乎很多人的预想。
作为我军创始人之一、井冈山“三巨头”之一,陈毅是江西苏区的高级指挥员,还是南方八省游击队的旗帜,更是皖南事变以后新四军的代军长。他尽管曾经被小饶“弹劾”,但这并不能动摇他的地位,也不影响主席对他的信任。
正因如此,陈毅临危受命主持山东军区和新四军,一开始得到了华东地区的认可,在全面解放战争爆发之前,一切风平浪静。
图片
【陈毅、刘伯承、聂荣臻在延安】
二、泗县攻坚失利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
陈毅新的定位,是山东八路军和华中新四军的统一指挥。
由于胶济线有悍将许世友坐镇,所以陈毅的活动重心主要在鲁南,同时在战略上可以协调华中野战军。但是,陈毅在战略和战术上和粟裕都有分歧。
在战略上,陈毅毫无保留地支持主席的“三线四城”计划。
一直战斗在华中的粟裕,则对局势有特别的认知:主席的宏图很好,但实际操作困难不小:我军野战兵力不多,离开根据地出击外线,后勤保障难以为继。
初次和华中野战军磨合的陈毅,虽然对此不同意,但由于主席对粟裕留在内线歼敌的做法持支持态度,所以山东野战军出击的同时,华中野战军继续留守华中。
山野初战告捷,取得了朝阳集战斗的胜利。
随后的泗县攻坚战,在战术上犯了失误,如情报侦察粗放,地形缺乏实地调研,没有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用于一线攻城部队,火炮和弹药没有及时送达等。
泗县攻坚失利,让山野士气受到较大影响。
图片
【朱老总和华野诸将】
三、山野、华中队敌情的判断出现分歧
泗县攻坚的失利,导致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。
首先,参谋总长陈诚坐镇徐州,部署三路大军进攻解放区:
一路是李延年12个旅,主攻睢宁、宿迁地区;一路是冯治安12个团,主攻台儿庄、鲁南地区;还有一路,就是增援的整74师、26师41旅,沿运河西岸南下进攻淮阴。
以外,桂7军在灵璧、泗县一带牵制陈毅的山野。
延安指示陈毅:休整一个月事实上不可能,主力应在睢宁以东待机,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一部。由于敌军队形密集难以分割,加之雨水影响,睢宁、宿迁相继被敌军占领。
陈毅和山野主力,转移到至泗阳以东休整。
随后,在敌军主攻方向的判断上,陈毅和粟裕再次产生分歧。陈毅被沭阳佯动的敌军所迷惑,认为敌军意在切断苏北和山东的联系,山野主力移师沭阳以南地区待敌。
但是,敌军主力和粟裕猜测的一致,暗中直指淮阴。
图片
【饶政委、陈毅、谭震林、刘瑞龙、粟裕】
四、山东、华中两头照应顾此失彼
从陈毅的角度来看,移师沭阳似乎也无可厚非。
山野主力北面要接应鲁南的山东解放区,南面还要呼应华中解放区的首府两淮,看似两面兼顾。但在实际操作中,反而陷入两难境地。刘邓定陶大捷的同时,两淮告急。
延安分别致电陈毅、粟裕,要求山野配合华中野战军合力歼敌南下的6个旅,以解两淮之危。但是,在具体战术布置上,陈毅、宋时轮以华中9纵在抗击东进敌军。
这在粟裕看来是杯水车薪,必须有山野主力加入阻击。
桂7军攻占泗阳、进逼淮阴。山野主力由沭阳南返并发起反击。
但因敌党收缩推进,山野、华中从淮北、淮南两面夹击敌军的计划落空。由于华中野战军刚刚结束苏中战役,延安同意必要时放弃海安。随后,华中部队星夜兼程驰援两淮。
但是,500里水网道路缺少船只,加之连绵不断的天雨,华中分局只好建议山野主力南移淮阴。然而远水不解近渴,1946年9月19日晚18时,在整74师和桂7军两面夹击下,华中野战军守城部队撤离淮阴,山野亦撤出战斗移至涟水休整。
桂7军占领淮阴,整74师占领淮安。至此,两淮保卫战结束。
图片
【粟裕和陈毅】
五、山野连战不胜的怪圈
从以上可知,陈毅并没有传说中的“六战五败”。
但从泗县攻坚失利以后,陈毅和山野就进入了低谷。而华中解放区首府两淮的失守,更是一个影响重大的事件。这也是导致陈毅权威受到批评的根源。
两淮失守和泗县攻坚,存在一些共同的因素。
比如,情报工作失准,攻守中兵力部署不当,最严重的就是山野、华中野战军战略上没有协同,直到淮阴城被敌军攻破,山野主力在南下途中,华中主力则还在北上路中。
无论“六战五败”还是两淮失守,都不是陈毅被批评的主因。
山野和华中在战术上分歧很大,一把手陈毅未听不同意见,才是引发老同志集体反对的根源。主席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,但不同意临阵换帅,而是让陈毅挂帅、粟裕操刀指挥。
分工明确以后,强强合并的华野的能量得到有效释放。
参考资料:
1、《陈毅年谱》,刘树发著,人民出版社;
2、《三野全战事》,贾文祥著,长城出版社。
【深耕战争史,弘扬正能量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